向“新”而行 金融业加速服务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下经济社会的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链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工具,金融业正加速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能力,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作为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创造出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其加速服务新质生产力,既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深化金融供给端改革

大力服务新质生产力

在不少业内人士的观察中,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目前,金融业正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助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积极丰富产品服务体系,全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们将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在今年3月11日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服务新质生产力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积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将全力支持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证监会主席吴清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议上表示,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对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多家金融机构在近期公布了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成效。其中,工商银行聚焦于助力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2023年11月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建设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已在2023年末完成科技贷款余额超1.5万亿元;中国人寿构建完善多样化专业性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服务,截至2023年末已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存量投资规模超3300亿元;新华保险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在2023年底投资余额约258亿元,同比增长43%……

针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服务,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文表示,要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优化未来产业的时空布局,聚焦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和地方产业规划,根据技术成熟度、市场发育度变化与各地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的差异,分阶段分梯次开展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同时也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推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引导资金支持未来产业企业创业和技术研发,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金融则是重要推动力量。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形态,在要求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外,还需积极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稳扎稳打推动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全力服务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对于如何激活新质生产力创新动能,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建议,优化间接融资机制。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惩戒的监管机制,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商业银行应强化自身产品创新,结合新经济企业发展特点,根据科创企业发展阶段,在授信、期限、额度、模式上进行分层差异化设计,不断创新丰富支持新经济企业的信贷产品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科技金融放在重要位置。”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表示,资本市场除提供融资外,可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建议发挥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作用,助力科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建议成立专业的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银行,为科创企业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的中长期信用贷款,探索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模式。以高科技产品的知识产权、专利为抵押,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从多家金融机构公布的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成效来看,部分银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创新企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银行也能通过服务新质生产力,深入了解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而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有业内人士人为,新质生产力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金融服务模式在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上尚需继续发力,特别是需要探索定制化服务、投贷联动等新模式,并培育起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的专业人才队伍。

来源:人民网

 

又见变动!银行理财子高管调整频频!这家规模飙涨超八成,这家缩水过半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青银理财处获悉,该公司董事长王茜目前已离职;另从接近汇华理财人士处获悉,王茜现已经加盟汇华理财,具体任职尚未官宣。

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又一新动态是,2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公告称,核准张晓健上银理财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可以发现,从2023年至今,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层出现较为频繁调整现象。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粗略统计,自去年至今已经有杭银理财、南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等出现高管层大调整,高管职位涉及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等职位,且新上任高管多为母行体系内部升迁提拔,跨公司市场化招聘也开始出现。

自2019年5月国内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目前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运营机制逐渐成熟。这一新型资管行业主体在这近5年时间里,经历了理财行业“净值化”转型,以及2022年股债两轮杀跌引发的“赎回潮”,并由此引发的2022~2023年行业规模增长瓶颈。在进入“真净值”时代,银行理财子公司百舸争流的局面开始形成,行业格局变化加大。

银行理财子高管调整频繁

青银理财是由青岛银行出资10亿元设立的全资理财子公司,是2020年原银保监会批筹的唯一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也是全国第六家获批的城商行理财子公司。青岛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青银理财的产品规模与资产规模分别增至2226.00亿元和2347.70亿元。

王茜担任青银理财董事长一职刚满3个月,其任职资格才于2023年11月获监管核准。另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其他人士获悉,王茜在汇华理财的职务为拟任总经理,不过该任职消息并未得到汇华理财官方正式确认。

汇华理财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为10亿元,是国内第一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股权结构为:外方股东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出资比例为55%,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比例为45%。

除了前述青银理财、汇华理财、上银理财的出现了高管变动外,1月份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范华,自2月1日起任贝莱德基金董事长。

回溯过往一年,国内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迎来调整。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杭银理财、南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出现变动,涉及总裁、董事长、总经理等多个职位。

例如,2023年5月苑志宏的华夏理财董事长任职资格,同月梁冰的施罗德交银理财副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批,6月张洁的建信理财副总裁任职资格获批,8月谢岭南的南银理财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批,9月王晓莉的杭银理财董事长任职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新就任高管多以母行体系原来的资管等部门负责人为主,属于内部培养提拔。例如,杭银理财董事长王晓莉,此前担任杭银理财总经理一职超过3年。

3家银行理财子2023年年报出炉

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多,类型涵盖了6家国有大行、11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以及5家合资理财子公司,共计有3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

银行理财市场于2022年以来出现增长瓶颈。在经历2022年股、债两轮杀跌带来的净值回撤潮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客户的投资情绪偏于谨慎,2023年上半年理财规模延续了萎缩态势,一季度末理财规模降低至25万亿元附近。

“真净值时代,理财公司大有可为。”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部分股份行及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高,奋发进取,成为行业领头羊,形成了银行理财子公司百舸争流之局面。随着存款利率走低,银行理财规模有望较快增长。

目前,已有3家理财公司的2023年报出炉。数据显示,汇华理财规模同比缩水一半,贝莱德建信理财增长超80%,杭银理财规模微增3.88%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查阅汇华理财2023年下半年度报告发现,截至2023年12月末,汇华理财存续产品规模为242.54亿元,这个规模较2022年末的509.67亿元缩水一半。

具体来看,按募集方式来分的话,该公司公募产品共202只,存续规模约为242.513亿元;私募产品一只,规模约249.2万元;按投资性质来说,固收类产品为189只,存续规模为231.01亿元;混合类产品为14只,规模为11.53亿元。从穿透后的资产持仓情况来看,该公司固收类资产占比97.5%;权益类资产占比1.7%;其他类资产占比0.7%。

再来看贝莱德建信理财。截至2023年12月末,贝莱德建信理财存续规模约121.76亿元,较2022年末的67.4亿元增长80.65%,所发行产品均为公募产品,共计99只。

其中,该公司固收类产品共96只,存续余额为101.59亿元,占比83.4%;权益类产品两只,存续余额为18.55亿元,占比15.2%;混合类产品一只,存续余额为1.63亿元,占比1.3%。从穿透后的产品持仓情况来看,固收类资产占比82.9%;权益类资产占比11.9%;其他类资产占比5.2%。

杭银理财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其存续产品为569只,存续余额为3738.66亿元。这一规模较该公司2022年的3599.02亿元上升3.88%。

其中,该公司固收类产品数量为536只,存续余额为3715.69亿元,金额占比为99.39%,较年初增长0.91%;混合类理财产品为15只,存续余额为5.65亿元,占比仅0.15%,较去年初占比无变动;权益类理财产品18只,存续余额为 17.32亿元,占比 0.46%,较去年初缩水了0.91%。

廖志明认为,近几年,银行理财子公司行业格局变化较大,股份行理财公司成为第一梯队,大行理财公司普遍有所式微,部分城商行理财公司发展势头迅猛。纵观2023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信银理财、苏银理财等理财公司明显崛起,这与其相对市场化的机制及大力布局渠道建设紧密相关,也显著受益于母行积极推动财富管理转型。

来源:证券时报网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流动指标”可见可期 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与确定性

1月15日,乘客在乌鲁木齐站候车大厅候车。近日,随着春运临近及学生旅客不断增多,新疆铁路迎来节前客流高峰,当地铁路部门多措并举,全力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春运即将开启,这是中国交通运输的又一次“大考”,今年春运期间,预期将出现客运“超大流量”。同时,开年以来,铁路、民航、物流快递等产业也都显示出活力,从诸多“流动的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具备底气,经济增长具备韧性和确定性。

春运客流即将“动起来”

“1月12日,铁路正式开启春运售票,预售情况显示,春运首日广州、深圳前往长沙、郑州、武汉、成都等方向的车票售卖情况较为火爆,不少车次都已经没有余票。”广铁集团客运部工作人员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广铁集团预计发售春运首日车票100万张。

这是今年春运的一个缩影。国铁集团客运部主任黄欣告诉记者,2024年春运期间,预计全国铁路将发送旅客4.8亿人次,日均1200万人次。“与2023年春运相比,将增长37.9%。与2019年春运相比,将增长18%。”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表示,今年春运是1月26日到3月5日,一共40天,预计春运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有望创历史新高。据预测,2024年春运期间,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营业性客运量将超18亿人次,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干线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将近72亿人次,自驾出行占比将突破八成,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预测和分析,春运期间,自驾行将迎来“超大流量”。公路网,包括高速公路网和国(省)道网,预计每天出行的日均车流量将达到372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7.5%。

“预计峰值会出现在2月17日的返程高峰,我们预计高速公路峰值将达到6520万辆,这是春运期间路网平均车流量的1.75倍左右。其中,客车的流量峰值将达到6270万辆。因此车流量会非常大,大家要做好避免拥堵、错峰出行的准备。”李扬说。

民航流量“飞起来”

“深圳机场国际通程航班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开年,深圳机场国际航班服务接连“上新”,除了刚获准实施的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便利措施,国际通程航班日前也全面恢复运行。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今年元旦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查验出入境人员517.9万人次,日均172.6万人次,较2023年元旦假期增长4.7倍,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入境251万人次,出境266.9万人次;查验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20.3万架(艘、列、辆)次,较2023年元旦假期增长1.5倍。

国家移民管理局从1月11日起正式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进一步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相关堵点。

“春运期间出境游预计将形成短期旺季,春节前后部分单日国际航班量将出现小高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将成为出行热点,国际探亲、留学需求也将有所增长。伴随探亲流、学生流、务工流、旅游流高位叠加,预计春运期间民航日均保障航班将达到1.65万班,与2019年基本持平,比2023年增长24%。”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司长梁楠说。

航旅纵横大数据显示,春节长假机票搜索热度增2倍,国际机票火过疫情前。元旦前后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12月18日至1月15日,国内前往哈尔滨的航班量超过6300班次,同比上年增长约50%。

梁楠表示,2024年,民航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等主要指标预计将整体超过疫情前水平,旅客同比增速有望达到两位数,货邮同比预计实现小幅增长。

货运市场“活力足”

临近春节,郑州百荣世贸商城相关的货运异常繁忙。在货拉拉平台上,郑州百荣世贸商城2023年订单量比上年增长近四成。这成为全国忙碌货运市场的又一缩影。

“回顾2023年,我国物流业迎来恢复性增长,全年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将达350万亿元。2024年我国经济大盘稳定、物流市场温和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说。

邮政快递产业更是呈现出增长的活力。“2024年全行业仍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预计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715亿件和1.6万亿元,增速6%左右;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425亿件和1.3万亿元,增速8%左右。”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说。

“综合来看,我国物流业仍将保持较强韧性,全社会现代物流发展潜力巨大,物流业正处于持续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加速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消费潜力,中高端制造需求贡献将持续加大。”胡焓说。

来源:证券时报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支持科技创新 资本市场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是新时代新征程资本市场的新定位,也是资本市场的改革主线之一。今年以来,以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为标志,证监会加大了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

截至12月7日,年内共有294家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募集资金3431.47亿元。其中,科创板、创业板拿下超七成募资份额,双创板块“主阵地”创新活力奔涌,信息技术、材料、医疗保健等行业募资额排名居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定位。

在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看来,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体量不算大,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资源配置、风险缓释、政策传导、预期管理等方面,对于助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在二级市场疲弱的大背景下,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按下“放缓键”,IPO融资家数和募资额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认为,监管部门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有助于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一方面能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修复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引导资源流向符合国家战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记者了解到,证监会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系统工程,初步形成了“1+N+X”的政策框架。其中一个“N”正在制定当中,即资本市场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方案,该方案重点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差异化制度安排,优先支持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战略性现代化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可以预期,随着二级市场渐趋向好,资本市场将建立完善对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的“绿色通道”,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市场科技创新活力,助推科技企业做优做强,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除股权融资外,债市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证监会当前协同推进企业债与公司债两大品种,利好优质主体、重点项目。

以企业债为例,近期证监会对5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计划募集资金合计350亿元,主要投向轨道交通建设、节能环保、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领域,发挥企业债服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作用。在此前,4月23日至10月20日的企业债发行审核职责划转过渡期内,证监会累计对8批次、共78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拟募集资金合计1311亿元。这也就是说,年内仅企业债方面,证监会就累计对83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拟募集资金合计1661亿元。

记者获悉,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债市投资端改革,推动允许银行类机构全面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壮大债券做市商队伍,稳步推进询报价制度改革,深化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董忠云表示,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和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是优化融资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本市场更好发挥枢纽功能,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关键抓手。

在提升“入口端”质量的同时,资本市场也在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5300家,总市值约8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同时,上市公司覆盖18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证监会一方面引导企业争当“优等生”,通过优化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分红等制度安排,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督导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诚信经营,支持更多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助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则加大监管力度揪出搅乱市场秩序的“差生”。健全防范打击财务造假的长效机制,针对严重舞弊、资金占用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加强线索发现、检查、处置的全流程监管,加大对“关键少数”和中介机构的立体化追责力度,对参与违法违规的其它主体一并纳入打击追责的范围,打破违法违规行为的生态圈。

董忠云认为,一个高质量的资本市场,需要源源不断涌现出优质的上市公司,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强化退市和出清机制,为优质上市公司留出发展空间。

来源:证券时报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9月经济数据点评

三季度GDP环比增速回升。3季度GDP同比增长4.9%,高于市场预期的4.5%。3季度GDP同比增速较2季度6.3%回落,主要因为去年2季度基数偏低。3季度GDP季调后环比增长1.3%,较2季度环比增速0.5%加快。3季度通胀有所企稳,GDP平减指数同比下降1.4%,和2季度跌幅持平。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3季度产能利用率明显回升。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持平于上月,基本接近市场预期的4.6%。9月工业增加值季调后环比增速0.4%,较8月环比增速0.5%微降。发电量受基数扰动同比增速从8月1.1%上升至9月7.7%,带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加快;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较8月份5.4%略有放缓。3季度整体看,工业产能利用率明显回升。

消费好于预期。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高于市场预期的4.9%,较8月增速4.6%加快。9月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同比增速均较8月加快。3季度居民储蓄率大幅回落。3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0.9%,保持两位数较高增速水平,并且明显快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民储蓄率回落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较大,3季度季调后居储蓄率已经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9月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同比增长2.4%,较8月同比增速1.8%加快。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1%,略低于1-8月累计增速3.2%,符合市场预期。其中,制造业投资9月同比增长7.9%,基建投资同比增长6.8%,较8月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3%,较8月跌幅-11%略微扩大。8月以来,财政赤字边际扩张,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升,对投资增速起到促进作用。

房地产销售和新开工跌幅收窄。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1%,跌幅较8月-12.2%收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4.6%,跌幅较8月-23.6%收窄;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增长25.3%,仍然维持较高增长且较上月加快。8月下旬以来,房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带动房地产销售边际改善。

就业形势继续改善。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较8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本地户籍失业率从5.3%降至5.1%,外来户籍失业率从4.8%小幅回升至4.9%。3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数18774万人,较2季度增加69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8%。

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进一步加快,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8月以来,随着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增速企稳回升,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通胀总体略有回升,居民储蓄率回落,就业形势改善;外需方面,出口也有所企稳。随着宏观政策宽松效果继续显现,我们预计4季度GDP在低基数影响下同比增速可能较3季度进一步加快,全年有望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速。

来源:经济观察报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数据里看亮点 感知中国经济活力

央视网消息:近期,多项最新权威数据发布,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向好,稳中有升。权威经济数据发布

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51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51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9月,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机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前8月我国高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

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回升幅度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航空航天相关行业继续快速发展,其中,飞机制造、其他航空航天器制造、航空航天器修理分别增长11.6%、15.9%、31.0%。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发展,新产品生产向好。
8月份,主要新能源产品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3.8%,带动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7.8%、31.5%、17.4%;新材料产品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3.3%、84.6%、79.9%。前八月我国机械工业出口增速呈较快水平

记者10月7日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了解到,前8个月,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出口总额522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速依然保持较快水平。

今年1—8月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出口总额5222亿美元,同比增长8.2%。机械工业的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我国机械企业积极探索外贸发展动能,租赁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等多种外贸方式加快发展,1—8月份上述出口方式增速均超过40%。

物流活跃度提高

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达到53.5%

10月8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数据显示,物流活跃度提高,物流行业增长势头总体平稳,旺季特征逐渐明显。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5%,较上月回升3.2个百分点。

仓储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水平

9月份中国仓储指数为53.5%,较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连续八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9月份升幅较为明显,并且达到今年5月份以来的高点,显示仓储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水平。

前三季度上合示范区到发中欧班列增长26.8%

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合示范区到发中欧班列723列,同比增长26.8%,其中回程班列293列,占比达四成。自2018年上合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海关已监管到发中欧班列3109列,发运集装箱25.5万标箱,运送货物总重约214万吨。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3万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自2017年首趟开行以来,累计开行3万列。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范围已辐射我国18个省份、69个城市、138个站点,运输品类达940多个。

来源:央视网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国家统计局: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同比增长28.4%

8月22日,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为动态监测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基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统计指标体系,采用定基指数方法测算了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并修订了历史指数数据。

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以2014年为100)为766.8,比上年增长28.4%。2022年,各项分类指数与上年相比均有提升,其中,网络经济指数增长最快,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最大。

一、网络经济指数。2022年,网络经济指数为2739.0,比上年增长39.6%,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91.6%。

二、创新驱动指数。2022年,创新驱动指数为336.3,比上年增长15.5%,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5.3%。

三、经济活力指数。2022年,经济活力指数为402.6,比上年增长3.5%,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6%。

四、知识能力指数。2022年,知识能力指数为193.4,比上年增长5.9%,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3%。

五、转型升级指数。2022年,转型升级指数为162.8,比上年增长1.2%,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0.2%。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对经济学世界性难题的中国解答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既是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概括,其中指出,“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可谓对经济学世界性难题的中国解答。新时代新征程,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不断深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得以不断深化。特别是从党的十四大以来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凸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明晰了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作用的边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明确了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作了深刻阐释,他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一定要讲辩证法、两点论。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打通国内经济循环堵点,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此,就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方面,发挥市场作用能够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基本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可以促进要素与商品的高效流动,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发挥政府作用能够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支撑保障。通过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消除市场壁垒,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化解结构性失衡,提高供给质量,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和生产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这些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如,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和民营经济的独特优势,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既需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调节机制等,也需要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效能,保护和激发企业活力,注重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制度供给有效;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既需要发挥市场作用,也需要实施有关政策措施,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共同富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既需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可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效能,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

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使市场通过价格信号调节供需,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纵深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发挥资本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作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土地要素流通顺畅,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企业是市场的重要主体,要加强市场主体权益保护,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创新环境。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用好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离不开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效能。持续完善监管规则体系,落实全链条监管,完善全领域监管,加强全方位监管。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思维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通过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等,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效能,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徐丹丹)

河南将设两只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50亿

日前,河南省召开“促进天使风投创投基金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新闻发布会。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雄介绍说,为推动天使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河南将率先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两个重点产业赛道设立政府母基金。

从出资比例看,省数字经济引导基金30亿元、省生物医药新材料引导基金的20亿元中,省财政认缴出资基金份额的30%,市、县、开发区认缴基金份额的40%,省属国有企业与省财政按1∶1比例对子基金协同出资,进一步带动银行信贷等传统金融支持。

据介绍,这两只基金在运作模式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定位上突出政策性,发挥引导作用。两只引导基金中政府出资的财政性资金,将纳入预算管理和公共财政考核评价体系,不以营利为目的。纳入预算管理,向社会传递稳定出资预期,彰显发展天使风投创投基金的决心和信心。纳入公共财政,设定较为灵活的让利措施,超额收益更多留给基金机构和社会资本,让基金机构和社会资本更大比例享受被投企业的股权增值红利。同时,出台尽职免责、保值增值、持股跟投、考核评价等制度,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投资生态环境,支持政府引导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科技。

二是策略上锚定母基金,重在招引机构。两只基金作为政府母基金,不直接投项目,而是通过招引和培育优秀的天使风投创投机构,凭借专业机构灵敏的市场嗅觉和丰富经验,让基金机构发现企业价值,设立子基金或者跟投,配置资本资源。

三是投向上突出重点领域,扶持原始创新。加强与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两个领域的优秀投资机构对接合作。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投向创新药、现代中药、诊断检测、高端医用耗材等行业。新材料领域,重点投向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行业,支持对省实验室体系的科技研发项目进行精准孵化。数字经济领域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是运作上坚持市场化,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实行所有权、管理权、托管权相分离的运作机制,秉持“建制度、不干预、强考核”方针,省级层面建立健全规模调整、考核评价和让利容错等制度体系,组织审计监督、绩效考核。政府不干预微观操作,授权省属企业建立专门的基金机构、招募专业人才或者遴选国内知名母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负责具体投资运作。子基金由其管理机构按照协议约定的投资领域和范围进行自主决策。在监管上,设定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对效果不佳的合作子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更换或终止合作。

五是推进上省市县协同,统筹发展合力。省级主导,鼓励发展有决心、产业有基础的市、县、开发区参加引导基金设立,形成三级政府出资。从出资比例看,省数字经济引导基金30亿元、省生物医药新材料引导基金的20亿元中,省财政认缴出资基金份额的30%,市、县、开发区认缴基金份额的40%,省属国有企业与省财政按1∶1比例对子基金协同出资,进一步带动银行信贷等传统金融支持,瞄准一流人才、一流创新平台和头部机构、头部企业,省市县联动打造天使风投创投基金服务体系,全方位嫁接金融和科创资源,为地方产业发展赋能。

此外,河南还将积极对接优秀天使风投创投机构和各类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组织开展“投资机构看河南”系列活动,完善招引政策,力争5年内吸引100家国内外优秀投资机构落户河南。

海南,设了100亿母基金

12月2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设立由海南省政府出资、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省级政府投资基金母基金,基金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主要投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

据《办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以下简称自贸港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通过专业化投资运营管理,促进基金持续健康运行,保障政策目标有效实现。除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投资项目外,自贸港基金原则上采用“母-子基金”投资方式运作,出资比例不超过子基金规模的30%,且予以末位出资到位。

自贸港基金主要投向以下领域:

(一)持重点产业发展。支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主导产业发展;支持数字经济、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及深海科技、南繁育种、航天科技等“海陆空”未来产业发展;支持培育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二)支持重点园区发展。支持海口江东新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和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省内各园区的产业培育与集聚,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和园区与自贸港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推动形成“一园区、一基金”发展格局。

(三)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支持未来预期现金流可以覆盖投资成本、退出有保证的重大项目建设。

在对子基金的要求方面,返投比例设置也比较合理,返投认定标准较灵活:子基金投资省内企业的金额应不低于自贸港基金出资额的1.5倍。省内企业应开展实质经营活动,并包括下列情形:

1.子基金所投企业注册地位于省内,且投资额应不少于自贸港基金出资额;

2.子基金存续期内,所投企业迁入省内、被省内注册的企业收购或者在省内设立子公司;

3.子基金设立后,子基金管理公司在管的其他非省内政府投资基金新增投资的注册在省内的企业。

在让利政策方面,《办法》指出,为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自贸港基金可以获得的超额收益为限,按子基金返投任务完成情况对管理机构和其他出资人实行分档让利。子基金投资省内企业金额达到自贸港基金出资额2倍、2.5倍和3倍的,自贸港基金可分别将该子基金投资所得超额收益的20%、40%和60%进行让利。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强调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大胆创新。自贸港基金运作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容忍正常的投资风险,不将正常投资风险作为追责依据。我们认为,对引导基金而言,容错机制至关重要,海南省此次在《办法》中明确合理容忍正常的投资风险,是极其市场化的举措。

并且,在绩效评价方面,《办法》也有亮点:省财政厅负责对自贸港基金整体投资运营情况开展绩效评价,但不对单只子基金或单个项目盈亏进行考核。绩效评价结果实施百分制和四级分类。四个级别分别是:优秀:90(含)100分;良好:80(含)90分(不含);合格:60(含)80分(不含);较差:60分以下。

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政策指标、效益指标和管理指标等:

(一)政策指标(40分)。主要考核基金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情况,撬动社会资本情况,投向省内项目情况,支持园区发展情况,支持产业发展情况,资本招商情况等。

(二)效益指标(30分)。主要考核基金投资进度情况、投资回报情况等。

(三)管理指标(30分)。主要考核基金规范管理情况,包括信息报告、资金使用监控和风险控制等情况;投后增值服务情况;项目储备情况等。

自贸港基金绩效评价结果与管理费支付等指标挂钩。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按年度管理费的100%进行支付;良好的,按80%进行支付;合格的,按60%进行支付;较差的,按40%进行支付。

绩效评价是近年来引导基金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2020年2月21日财政部发出《关于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 提高财政出资效益的通知》,明确要求实施政府投资基金全过程绩效管理,财政部门可组织对基金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对于政府引导基金来说,虽然国家层面早已出台多项政策要求建立引导基金绩效评价体系,但是指标数据难量化、评价过程缺乏变通性、评价结果的可应用性不高等问题仍是各地引导基金绩效评价实际操作中的痛点。如今海南自贸港基金在管理办法中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实施的分类与各评分指标标准,且自贸港基金绩效评价结果与管理费支付等指标挂钩,也将为中国母基金行业在绩效评价方面走向规范化带来示范性作用。

此外,《办法》在附则中指出,海南省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基金等省政府投资基金可参照本办法执行。这意味着海南省的政府引导基金均可按照以上办法中的规定运作,无疑是有了更为科学合理且市场化的运营标准。政府引导基金正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对基金精细化管理、运营效率提升做出更高要求,而以市场化倒逼政府引导基金变革是未来趋势,同时也能提高政府引导基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海南省的引导基金正向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