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金融业加速服务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下经济社会的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链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工具,金融业正加速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能力,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作为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创造出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其加速服务新质生产力,既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深化金融供给端改革

大力服务新质生产力

在不少业内人士的观察中,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目前,金融业正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助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积极丰富产品服务体系,全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们将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在今年3月11日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服务新质生产力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积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将全力支持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证监会主席吴清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议上表示,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对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多家金融机构在近期公布了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成效。其中,工商银行聚焦于助力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2023年11月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建设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已在2023年末完成科技贷款余额超1.5万亿元;中国人寿构建完善多样化专业性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服务,截至2023年末已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存量投资规模超3300亿元;新华保险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在2023年底投资余额约258亿元,同比增长43%……

针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服务,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文表示,要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优化未来产业的时空布局,聚焦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和地方产业规划,根据技术成熟度、市场发育度变化与各地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的差异,分阶段分梯次开展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同时也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推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引导资金支持未来产业企业创业和技术研发,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金融则是重要推动力量。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形态,在要求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外,还需积极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稳扎稳打推动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全力服务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对于如何激活新质生产力创新动能,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建议,优化间接融资机制。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惩戒的监管机制,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商业银行应强化自身产品创新,结合新经济企业发展特点,根据科创企业发展阶段,在授信、期限、额度、模式上进行分层差异化设计,不断创新丰富支持新经济企业的信贷产品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科技金融放在重要位置。”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表示,资本市场除提供融资外,可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建议发挥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作用,助力科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建议成立专业的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银行,为科创企业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的中长期信用贷款,探索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模式。以高科技产品的知识产权、专利为抵押,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从多家金融机构公布的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成效来看,部分银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创新企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银行也能通过服务新质生产力,深入了解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而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有业内人士人为,新质生产力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金融服务模式在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上尚需继续发力,特别是需要探索定制化服务、投贷联动等新模式,并培育起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的专业人才队伍。

来源:人民网

 

又见变动!银行理财子高管调整频频!这家规模飙涨超八成,这家缩水过半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青银理财处获悉,该公司董事长王茜目前已离职;另从接近汇华理财人士处获悉,王茜现已经加盟汇华理财,具体任职尚未官宣。

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又一新动态是,2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公告称,核准张晓健上银理财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可以发现,从2023年至今,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层出现较为频繁调整现象。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粗略统计,自去年至今已经有杭银理财、南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等出现高管层大调整,高管职位涉及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等职位,且新上任高管多为母行体系内部升迁提拔,跨公司市场化招聘也开始出现。

自2019年5月国内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目前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运营机制逐渐成熟。这一新型资管行业主体在这近5年时间里,经历了理财行业“净值化”转型,以及2022年股债两轮杀跌引发的“赎回潮”,并由此引发的2022~2023年行业规模增长瓶颈。在进入“真净值”时代,银行理财子公司百舸争流的局面开始形成,行业格局变化加大。

银行理财子高管调整频繁

青银理财是由青岛银行出资10亿元设立的全资理财子公司,是2020年原银保监会批筹的唯一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也是全国第六家获批的城商行理财子公司。青岛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青银理财的产品规模与资产规模分别增至2226.00亿元和2347.70亿元。

王茜担任青银理财董事长一职刚满3个月,其任职资格才于2023年11月获监管核准。另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其他人士获悉,王茜在汇华理财的职务为拟任总经理,不过该任职消息并未得到汇华理财官方正式确认。

汇华理财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为10亿元,是国内第一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股权结构为:外方股东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出资比例为55%,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比例为45%。

除了前述青银理财、汇华理财、上银理财的出现了高管变动外,1月份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范华,自2月1日起任贝莱德基金董事长。

回溯过往一年,国内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迎来调整。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杭银理财、南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出现变动,涉及总裁、董事长、总经理等多个职位。

例如,2023年5月苑志宏的华夏理财董事长任职资格,同月梁冰的施罗德交银理财副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批,6月张洁的建信理财副总裁任职资格获批,8月谢岭南的南银理财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批,9月王晓莉的杭银理财董事长任职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新就任高管多以母行体系原来的资管等部门负责人为主,属于内部培养提拔。例如,杭银理财董事长王晓莉,此前担任杭银理财总经理一职超过3年。

3家银行理财子2023年年报出炉

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多,类型涵盖了6家国有大行、11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以及5家合资理财子公司,共计有3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

银行理财市场于2022年以来出现增长瓶颈。在经历2022年股、债两轮杀跌带来的净值回撤潮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客户的投资情绪偏于谨慎,2023年上半年理财规模延续了萎缩态势,一季度末理财规模降低至25万亿元附近。

“真净值时代,理财公司大有可为。”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部分股份行及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高,奋发进取,成为行业领头羊,形成了银行理财子公司百舸争流之局面。随着存款利率走低,银行理财规模有望较快增长。

目前,已有3家理财公司的2023年报出炉。数据显示,汇华理财规模同比缩水一半,贝莱德建信理财增长超80%,杭银理财规模微增3.88%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查阅汇华理财2023年下半年度报告发现,截至2023年12月末,汇华理财存续产品规模为242.54亿元,这个规模较2022年末的509.67亿元缩水一半。

具体来看,按募集方式来分的话,该公司公募产品共202只,存续规模约为242.513亿元;私募产品一只,规模约249.2万元;按投资性质来说,固收类产品为189只,存续规模为231.01亿元;混合类产品为14只,规模为11.53亿元。从穿透后的资产持仓情况来看,该公司固收类资产占比97.5%;权益类资产占比1.7%;其他类资产占比0.7%。

再来看贝莱德建信理财。截至2023年12月末,贝莱德建信理财存续规模约121.76亿元,较2022年末的67.4亿元增长80.65%,所发行产品均为公募产品,共计99只。

其中,该公司固收类产品共96只,存续余额为101.59亿元,占比83.4%;权益类产品两只,存续余额为18.55亿元,占比15.2%;混合类产品一只,存续余额为1.63亿元,占比1.3%。从穿透后的产品持仓情况来看,固收类资产占比82.9%;权益类资产占比11.9%;其他类资产占比5.2%。

杭银理财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其存续产品为569只,存续余额为3738.66亿元。这一规模较该公司2022年的3599.02亿元上升3.88%。

其中,该公司固收类产品数量为536只,存续余额为3715.69亿元,金额占比为99.39%,较年初增长0.91%;混合类理财产品为15只,存续余额为5.65亿元,占比仅0.15%,较去年初占比无变动;权益类理财产品18只,存续余额为 17.32亿元,占比 0.46%,较去年初缩水了0.91%。

廖志明认为,近几年,银行理财子公司行业格局变化较大,股份行理财公司成为第一梯队,大行理财公司普遍有所式微,部分城商行理财公司发展势头迅猛。纵观2023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信银理财、苏银理财等理财公司明显崛起,这与其相对市场化的机制及大力布局渠道建设紧密相关,也显著受益于母行积极推动财富管理转型。

来源:证券时报网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流动指标”可见可期 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与确定性

1月15日,乘客在乌鲁木齐站候车大厅候车。近日,随着春运临近及学生旅客不断增多,新疆铁路迎来节前客流高峰,当地铁路部门多措并举,全力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春运即将开启,这是中国交通运输的又一次“大考”,今年春运期间,预期将出现客运“超大流量”。同时,开年以来,铁路、民航、物流快递等产业也都显示出活力,从诸多“流动的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具备底气,经济增长具备韧性和确定性。

春运客流即将“动起来”

“1月12日,铁路正式开启春运售票,预售情况显示,春运首日广州、深圳前往长沙、郑州、武汉、成都等方向的车票售卖情况较为火爆,不少车次都已经没有余票。”广铁集团客运部工作人员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广铁集团预计发售春运首日车票100万张。

这是今年春运的一个缩影。国铁集团客运部主任黄欣告诉记者,2024年春运期间,预计全国铁路将发送旅客4.8亿人次,日均1200万人次。“与2023年春运相比,将增长37.9%。与2019年春运相比,将增长18%。”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表示,今年春运是1月26日到3月5日,一共40天,预计春运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有望创历史新高。据预测,2024年春运期间,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营业性客运量将超18亿人次,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干线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将近72亿人次,自驾出行占比将突破八成,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预测和分析,春运期间,自驾行将迎来“超大流量”。公路网,包括高速公路网和国(省)道网,预计每天出行的日均车流量将达到372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7.5%。

“预计峰值会出现在2月17日的返程高峰,我们预计高速公路峰值将达到6520万辆,这是春运期间路网平均车流量的1.75倍左右。其中,客车的流量峰值将达到6270万辆。因此车流量会非常大,大家要做好避免拥堵、错峰出行的准备。”李扬说。

民航流量“飞起来”

“深圳机场国际通程航班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开年,深圳机场国际航班服务接连“上新”,除了刚获准实施的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便利措施,国际通程航班日前也全面恢复运行。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今年元旦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查验出入境人员517.9万人次,日均172.6万人次,较2023年元旦假期增长4.7倍,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入境251万人次,出境266.9万人次;查验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20.3万架(艘、列、辆)次,较2023年元旦假期增长1.5倍。

国家移民管理局从1月11日起正式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进一步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相关堵点。

“春运期间出境游预计将形成短期旺季,春节前后部分单日国际航班量将出现小高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将成为出行热点,国际探亲、留学需求也将有所增长。伴随探亲流、学生流、务工流、旅游流高位叠加,预计春运期间民航日均保障航班将达到1.65万班,与2019年基本持平,比2023年增长24%。”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司长梁楠说。

航旅纵横大数据显示,春节长假机票搜索热度增2倍,国际机票火过疫情前。元旦前后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12月18日至1月15日,国内前往哈尔滨的航班量超过6300班次,同比上年增长约50%。

梁楠表示,2024年,民航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等主要指标预计将整体超过疫情前水平,旅客同比增速有望达到两位数,货邮同比预计实现小幅增长。

货运市场“活力足”

临近春节,郑州百荣世贸商城相关的货运异常繁忙。在货拉拉平台上,郑州百荣世贸商城2023年订单量比上年增长近四成。这成为全国忙碌货运市场的又一缩影。

“回顾2023年,我国物流业迎来恢复性增长,全年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将达350万亿元。2024年我国经济大盘稳定、物流市场温和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说。

邮政快递产业更是呈现出增长的活力。“2024年全行业仍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预计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715亿件和1.6万亿元,增速6%左右;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425亿件和1.3万亿元,增速8%左右。”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说。

“综合来看,我国物流业仍将保持较强韧性,全社会现代物流发展潜力巨大,物流业正处于持续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加速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消费潜力,中高端制造需求贡献将持续加大。”胡焓说。

来源:证券时报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支持科技创新 资本市场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是新时代新征程资本市场的新定位,也是资本市场的改革主线之一。今年以来,以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为标志,证监会加大了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

截至12月7日,年内共有294家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募集资金3431.47亿元。其中,科创板、创业板拿下超七成募资份额,双创板块“主阵地”创新活力奔涌,信息技术、材料、医疗保健等行业募资额排名居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定位。

在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看来,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体量不算大,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资源配置、风险缓释、政策传导、预期管理等方面,对于助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在二级市场疲弱的大背景下,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按下“放缓键”,IPO融资家数和募资额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认为,监管部门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有助于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一方面能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修复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引导资源流向符合国家战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记者了解到,证监会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系统工程,初步形成了“1+N+X”的政策框架。其中一个“N”正在制定当中,即资本市场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方案,该方案重点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差异化制度安排,优先支持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战略性现代化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可以预期,随着二级市场渐趋向好,资本市场将建立完善对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的“绿色通道”,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市场科技创新活力,助推科技企业做优做强,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除股权融资外,债市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证监会当前协同推进企业债与公司债两大品种,利好优质主体、重点项目。

以企业债为例,近期证监会对5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计划募集资金合计350亿元,主要投向轨道交通建设、节能环保、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领域,发挥企业债服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作用。在此前,4月23日至10月20日的企业债发行审核职责划转过渡期内,证监会累计对8批次、共78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拟募集资金合计1311亿元。这也就是说,年内仅企业债方面,证监会就累计对83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拟募集资金合计1661亿元。

记者获悉,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债市投资端改革,推动允许银行类机构全面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壮大债券做市商队伍,稳步推进询报价制度改革,深化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董忠云表示,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和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是优化融资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本市场更好发挥枢纽功能,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关键抓手。

在提升“入口端”质量的同时,资本市场也在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5300家,总市值约8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同时,上市公司覆盖18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证监会一方面引导企业争当“优等生”,通过优化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分红等制度安排,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督导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诚信经营,支持更多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助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则加大监管力度揪出搅乱市场秩序的“差生”。健全防范打击财务造假的长效机制,针对严重舞弊、资金占用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加强线索发现、检查、处置的全流程监管,加大对“关键少数”和中介机构的立体化追责力度,对参与违法违规的其它主体一并纳入打击追责的范围,打破违法违规行为的生态圈。

董忠云认为,一个高质量的资本市场,需要源源不断涌现出优质的上市公司,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强化退市和出清机制,为优质上市公司留出发展空间。

来源:证券时报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9月经济数据点评

三季度GDP环比增速回升。3季度GDP同比增长4.9%,高于市场预期的4.5%。3季度GDP同比增速较2季度6.3%回落,主要因为去年2季度基数偏低。3季度GDP季调后环比增长1.3%,较2季度环比增速0.5%加快。3季度通胀有所企稳,GDP平减指数同比下降1.4%,和2季度跌幅持平。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3季度产能利用率明显回升。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持平于上月,基本接近市场预期的4.6%。9月工业增加值季调后环比增速0.4%,较8月环比增速0.5%微降。发电量受基数扰动同比增速从8月1.1%上升至9月7.7%,带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加快;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较8月份5.4%略有放缓。3季度整体看,工业产能利用率明显回升。

消费好于预期。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高于市场预期的4.9%,较8月增速4.6%加快。9月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同比增速均较8月加快。3季度居民储蓄率大幅回落。3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0.9%,保持两位数较高增速水平,并且明显快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民储蓄率回落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较大,3季度季调后居储蓄率已经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9月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同比增长2.4%,较8月同比增速1.8%加快。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1%,略低于1-8月累计增速3.2%,符合市场预期。其中,制造业投资9月同比增长7.9%,基建投资同比增长6.8%,较8月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3%,较8月跌幅-11%略微扩大。8月以来,财政赤字边际扩张,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升,对投资增速起到促进作用。

房地产销售和新开工跌幅收窄。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1%,跌幅较8月-12.2%收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4.6%,跌幅较8月-23.6%收窄;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增长25.3%,仍然维持较高增长且较上月加快。8月下旬以来,房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带动房地产销售边际改善。

就业形势继续改善。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较8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本地户籍失业率从5.3%降至5.1%,外来户籍失业率从4.8%小幅回升至4.9%。3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数18774万人,较2季度增加69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8%。

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进一步加快,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8月以来,随着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增速企稳回升,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通胀总体略有回升,居民储蓄率回落,就业形势改善;外需方面,出口也有所企稳。随着宏观政策宽松效果继续显现,我们预计4季度GDP在低基数影响下同比增速可能较3季度进一步加快,全年有望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速。

来源:经济观察报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数据里看亮点 感知中国经济活力

央视网消息:近期,多项最新权威数据发布,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向好,稳中有升。权威经济数据发布

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51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51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9月,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机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前8月我国高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

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回升幅度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航空航天相关行业继续快速发展,其中,飞机制造、其他航空航天器制造、航空航天器修理分别增长11.6%、15.9%、31.0%。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发展,新产品生产向好。
8月份,主要新能源产品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3.8%,带动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7.8%、31.5%、17.4%;新材料产品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3.3%、84.6%、79.9%。前八月我国机械工业出口增速呈较快水平

记者10月7日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了解到,前8个月,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出口总额522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速依然保持较快水平。

今年1—8月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出口总额5222亿美元,同比增长8.2%。机械工业的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我国机械企业积极探索外贸发展动能,租赁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等多种外贸方式加快发展,1—8月份上述出口方式增速均超过40%。

物流活跃度提高

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达到53.5%

10月8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数据显示,物流活跃度提高,物流行业增长势头总体平稳,旺季特征逐渐明显。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5%,较上月回升3.2个百分点。

仓储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水平

9月份中国仓储指数为53.5%,较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连续八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9月份升幅较为明显,并且达到今年5月份以来的高点,显示仓储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水平。

前三季度上合示范区到发中欧班列增长26.8%

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合示范区到发中欧班列723列,同比增长26.8%,其中回程班列293列,占比达四成。自2018年上合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海关已监管到发中欧班列3109列,发运集装箱25.5万标箱,运送货物总重约214万吨。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3万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自2017年首趟开行以来,累计开行3万列。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范围已辐射我国18个省份、69个城市、138个站点,运输品类达940多个。

来源:央视网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三大指数齐升,释放经济运行积极信号

原标题: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2%、51.7%和52%(引题)

三大指数齐升,释放经济运行积极信号(主题)

9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9月份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2%、51.7%和52%,分别比上月上升0.5、0.7和0.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PMI为4月份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在解读数据时表示,随着政策效应不断累积,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9月份三大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

“9月份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升,4月份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赵庆河介绍,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PMI位于临界点以上,比8月份增加2个,制造业景气面有所扩大。

谈及成因,赵庆河分析,一是产需两端继续改善。随着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制造业生产活动持续加快,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7%和50.5%,分别比8月份上升0.8和0.3个百分点。

二是价格指数连续回升。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加之企业采购活动进一步活跃,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继续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9.4%和53.5%,分别比8月份上升2.9和1.5个百分点,均为年内高点。

三是大型企业扩张加快。大型企业PMI为51.6%,比8月份上升0.8个百分点,为近6个月高点;中型企业PMI为49.6%,与8月份持平;小型企业PMI为48.0%,比8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景气水平连续3个月回升。

四是各重点行业PMI均有回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0.6%、50.1%和51.3%,分别比8月份上升0.6、0.7和0.3个百分点,均位于扩张区间。

五是预期指数保持稳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5%,与8月份基本持平,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市场预期总体保持乐观。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上述数据表明9月份中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活跃度均有显著提升,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系列政策支持效应显现。但与此同时,盘和林认为,当前经济复苏的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赵庆河也提到,根据调查结果,9月份反映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高和资金紧张的制造业企业占比均比8月份有所上升,制造业恢复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下一步需着力推动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进一步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

非制造业扩张步伐加快

数据显示,分行业看,9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2%,比8月份上升2.4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9%,比8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也反映出服务业景气回升以及建筑业扩张加快。赵庆河进一步分析称,从服务业行业看,水上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增长较快。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1%,比8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服务业企业对市场恢复发展预期向好,其中铁路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未来行业发展更为乐观。

“随着高温多雨天气影响逐渐消退,建筑业生产施工加快,商务活动指数升至较高景气区间。”赵庆河说,从建筑业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8%,高于8月份1.5个百分点,继续位于高位景气区间,建筑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较强。

在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武威看来,三季度以来,非制造业呈现平稳趋升走势,9月份供需两侧均有向好转变迹象。不过,需求恢复力度仍待加大。

“中秋和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9.5%,这一亮丽数据或为10月份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也有望重塑中国投资人及消费者信心。”盘和林表示,从全球宏观面看,未来还应关注美元走势。“预计美元强势期或在半年内结束,从而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好转创造条件。”

来源:国际商报

国际商报记者:魏桥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半年经济增长5.5%,下半年稳经济的四大重点

本文八大重点:

1、2023年二季度,经济整体同比高读数的一大原因是去年同期低基数(2022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去除基数影响后,上半年经济呈现“先上后下”的走势;

整体来看,需求不足,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较弱是制约经济企稳向上的关键;

从全球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虽持续复苏,但道路更为坎坷;

当前内外部需求同步收缩,下半年外需回升幅度有限;

民企投资是顺周期的,在经济环比下行期间生产经营压力更大;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企业投资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函数。民营企业投资预期不足,居民消费预期则难以改善;

上半年政府部门并未在私人部门预期较弱时,通过基建投资创造需求,维持内需增长;

下半年稳增长的四大建议: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为扩内需加足马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政府部门需更有作为;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研究出台支持民企制度、法律及政策;防范化解重点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具体方案需加速出台。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

从经济需求侧三驾马车视角来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制造业投资增长6.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1016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14588亿元,增长3.7%;进口86429亿元,下降0.1%。

2023年二季度,经济整体同比高读数一大原因是去年同期低基数(2022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去除基数影响后,上半年经济呈现“先上后下”的走势。

一季度经济处于疫后修复期,二季度内外部需求同步收缩,经济环比下行。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一季度处于扩张区间(1月50.1%、2月52.6%、3月51.9%),二季度则进入收缩区间(4月49.2%、5月48.8%、6月49.0%)。整体来看,需求不足,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较弱是制约经济企稳向上的关键。

从全球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虽持续复苏,但道路更为坎坷。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发布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4%,2023年下调至2.8%(前值2.9%)。其中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为4.0%,2023年下调至3.9%;2022年发达经济体增速为2.7%,2023年下调至1.3%。

一、当前制约经济持续恢复的三大关键

7月6日,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笔者认为,当前有以下三大关键问题制约经济持续恢复:

1、内外部需求同步收缩,下半年外需回升幅度有限

二季度,内外部需求同步收缩。从需求侧三驾马车的视角来看,二季度代表外需的出口,与代表内需的消费及投资持续下行。4月至6月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速分别为:8.5%、-7.5%、-12.4%;4月至6月消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8.4%、12.7%、3.1%(二季度消费同比数据8.2%的高读数是因去年同期低基数);1-4月至1-6月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4.7%、4.0%、3.8%。

从价格指标来看,更能体现外需的上游生产者价格指数PPI,4月至6月同比分别为:-3.6%、-4.6%、-5.4%;更能体现内需的下游消费者价格指数CPI,4月至6月同比分别为:0.1%、0.2%、0.0%。

往未来看,外需回升幅度或将有限。即便美国等全球最终需求国三季度库存周期将逐步见底,补库存需求带动我国出口逐步回升,但因其经济处于周期中的下行阶段,全球总需求仍将难以大幅提升,制约我国下半年出口回升动能。

2、内需中私人部门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预期较弱

下半年外需回升幅度有限,稳经济的重心则落在了内需。而内需中私人部门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预期较弱是制约经济内生性恢复的关键。

首先,民企投资是顺周期的,在经济环比下行期间生产经营压力更大。6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0.3%、48.9%和46.4%,大型企业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处于扩张区间,但中、小型企业均处于收缩区间,且小型企业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景气水平长期较弱。

中、小型企业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中、小型企业复苏乏力,就业压力则会继续加大。从数据来看,6月PMI从业人员指数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至48.2%,体现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继续下降。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虽与上月持平,但16-24岁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仍处于21.3%高位水平。

内需中,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企业投资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函数。民营企业投资预期不足,居民消费预期则难以改善。

此外,疫情三年,居民资产负债表出现较为严重的衰退,尤其2022年居民资产增长明显减速(住房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价值大幅回落),且资产端较负债端回落更快。结合美国、日本等经济体长期发展经验来看,资产负债表衰退将对居民消费将形成较长期的压制。

稳定地方政府债务,制约政府部门基建投资

2023年,财政赤字率目标较去年的2.8%左右提升至3%,地方专项债较去年3.65万亿提升至3.8万亿元,体现中央、地方同时加杠杆,对应政府部门基建投资发力稳经济的诉求。

但从具体数据来看,上半年政府部门并未在私人部门预期较弱时,通过基建投资创造需求,维持内需增长。1-4月至1-6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为:8.5%、7.5%、7.2%。其主要原因便是地方财力受制于稳定债务的影响,在维持“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尤其是对稳就业的加码后,挤出了财政资金对基建投资的使用。

二、下半年经济稳增长的四大建议

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

笔者建议,各部门各地方应以扩大内需为关键,私人部门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为着力点,推动经济持续内生性复苏。具体来看:

1、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为扩内需加足马力

在“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方面,货币政策仍需兼顾总量与结构,为扩内需加足马力。因当前扩内需仍面临风险挑战,则应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做强私人部门民企与居民资产负债表,助力有效需求恢复,提振信心;财政政策,地方专项债需提速,同时加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力基建投资稳需求。

2、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政府部门需更有作为

在“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方面,当前私人部门预期较弱,政府部门需更有作为。在投资端的政策有力抓手应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在消费端应重点促进新能源汽车及家居消费等。

3、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研究出台支持民企制度、法律及政策

在“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方面,要用真招实策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与提振信心。首先,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其次,对于近年来多行业政策调整,要讲清政策导向,引导好市场预期,避免市场主体因预期不明而产生信心不足的负反馈循环;最后,要站在微观市场主体需求的角度,研究出台支持民企制度、法律及政策,用真招实策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

4、防范化解重点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具体方案需加速出台

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具体方案需加速出台,从而稳定市场各方参与者预期。此外,因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大,在化解存量债务的同时,需避免政府部门逆周期调控加力,新增基建投资项目受到制约。

往未来看,伴随着一批稳经济政策措施加速落地,经济将逐步回升向好,同时在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加凸显下,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唯有以后天的视角思考明天的格局,以明天的格局做出今天的决策,才可不悲观、不迷茫,走在经济周期曲线之前,抓住长期的确定性。

张奥平系经观未来研究院院长

转自:第一财经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国家统计局: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同比增长28.4%

8月22日,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为动态监测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基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统计指标体系,采用定基指数方法测算了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并修订了历史指数数据。

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以2014年为100)为766.8,比上年增长28.4%。2022年,各项分类指数与上年相比均有提升,其中,网络经济指数增长最快,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最大。

一、网络经济指数。2022年,网络经济指数为2739.0,比上年增长39.6%,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91.6%。

二、创新驱动指数。2022年,创新驱动指数为336.3,比上年增长15.5%,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5.3%。

三、经济活力指数。2022年,经济活力指数为402.6,比上年增长3.5%,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6%。

四、知识能力指数。2022年,知识能力指数为193.4,比上年增长5.9%,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3%。

五、转型升级指数。2022年,转型升级指数为162.8,比上年增长1.2%,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0.2%。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有效投资扩大 激发增长动能(年中经济观察)

上半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

有效投资扩大 激发增长动能(年中经济观察)

24小时可处理数十亿张图像——今年上半年,在国家开发银行2.3亿元专项贷款支持下,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加快建设投用;

上半年科创板新上市41家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融资额总计877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资本加快形成;

…………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和6%。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领域投资继续加强。

强根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中有进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重大工程项目开工活跃,资金保障加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同时,在政策引导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逐步优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为稳投资打下坚实基础。

——传统基础设施稳步建设。

7月4日凌晨,随着最后一组道岔插铺到位,广湛高铁江大联络线成功接入位于广州的华南地区最大编组站江村站。

桥梁合龙、隧道贯通、站点接入……广湛高铁各施工现场进展顺利。“我们加快用款审核进度,7.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资金全部支付完毕,同时牵头银团贷款支持,累计已发放9.1亿元中长期信贷资金。”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加密加固、航运水道拓宽疏浚直通大洋,到输水管道穿山越岭延伸至农村……财政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基建投资积极作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发挥中长期资金支持优势,助力能源、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强优势、补短板,不断打开投资新空间。

上半年,我国新开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6万个,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为历史同期最多;铁路运输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20.5%和9.6%,为扩内需、稳增长、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

作为广东省深圳市新基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深圳弈峰科技光明5G大数据中心项目是基于最新技术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可容纳近1.2万台服务器,提供高效、安全的云计算服务。今年一季度,浦发银行深圳分行主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采用了创新的融资方案,缩短审批流程,为该项目提供13.55亿元的专项贷款,同时还执行优惠利率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各部门适度超前部署5G、充电设施、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为扩大有效投资增添新抓手。今年以来,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集中下达,各地通过专项债加大对新基建投入力度,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加快使用,商业银行积极拓展新基建信贷业务,使新基建重大项目投入活水不断。

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特高压工程开建,海南首家“5G+”智慧电厂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安徽积极打造充换电基础设施全省“一张网”……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各地新基建加速布局,形成激发创新、拓展需求的新动能。上半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其中5G、数据中心等信息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13.1%,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34.1%。

——民生基础设施抓紧落地。

普惠托育、普惠养老、全民健身等设施建设提速扩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半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26万个,更多住房旧貌换新颜……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公共设施管理投资持续增长。上半年,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21721亿元,支持地方建设实施一大批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

“以改善民生基础设施为导向的财政扩张在短期稳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人力资本和创新动力集聚,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说。

促创新,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7月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

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将促创新作为关键,持续增加以高技术产业和技术服务为代表的创新投资,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动力。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投资不断增加。

走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长沙18号工厂的生产车间,各类焊接、抓取、组装和搬运机器人正围绕智能化生产线“各显神通”。这一工厂成功入选了全球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典范的“灯塔工厂”项目。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各项精准政策的扶持下,公司累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资金近百亿元。”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财务总监刘华介绍。其中,公司投入近4亿元用于各地工厂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更多“灯塔工厂”建设。

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基数大、占比高,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资金需求大。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以及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广东为纺织服装行业和家具行业制定具体转型升级指引;山东聚焦冶金、化工、机械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6%以上……各地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新兴领域投资进一步扩大。

走进安徽蔚来先进制造基地车身车间,各类智能机器设备开足马力,新能源汽车生产井然有序。“超百亿元的融资,为企业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蔚来首席财务官奉玮介绍,上半年,企业多款新车型上市。

“全省6000多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上市企业和80%以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上半年,新兴领域投资持续扩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商务服务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4.2%和22.2%,清洁电力投资同比增长40.5%。

——政策赋能科技创新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再贷款牵引带动作用,激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特定领域的信贷投放,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国务院公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鼓励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一系列改革举措和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更多高新产业“金种子”厚植成长沃土。上半年,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1.6%和46.3%。

“当前,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工具不断丰富,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周期特征,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激励企业长期稳定地增加创新投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

聚合力,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民间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政策落实,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市场环境,全力推动民间投资逐步回稳。

——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规模。

“从购置生产设备到增加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朱才伟说,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合肥芯屏产业投资基金向公司累计投入53.1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跟投30.95亿元。5月,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政府基金发挥杠杆作用与社会资本加强合作对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盘活民间投资项目……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截至今年上半年,各地自2022年以来共推介项目5万余个,其中9000余个已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涉及民间投资金额2.9万亿元。

——信贷支持政策提升民间投资意愿。

“无需抵押物,线上申请、全自动审批,不到1小时,光大银行1000万元的专精特新企业贷就到账了。”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峰说,有了这笔贷款,企业研发、采购原材料的资金就有了着落,公司年产100万套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改造提升项目今年也能顺利投产。

中小微企业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用足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已经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398亿元,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2.2万亿元。这些信贷资金,支持企业走出困境、恢复运营,更推动企业扩大产能、再上层楼。

融资服务与政策支持进一步形成合力。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7家银行建立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通过投资在线平台与银行信贷系统的互联共享,在为银行加大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审贷进度提供支撑的同时,助力投资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项目融资和建设实施情况,增强民间投资效能。

——制度改革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围绕6个方面部署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点任务,进一步扫清民营企业投资障碍,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2023年底前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让更多民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谋发展;

简化民间投资审批管理、创新和优化投资审批程序……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纷纷出台一揽子政策,从各个环节入手促进投资便利化。

“进一步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一个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必将为民间投资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来源:人民网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