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金融业加速服务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下经济社会的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链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工具,金融业正加速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能力,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作为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创造出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其加速服务新质生产力,既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深化金融供给端改革

大力服务新质生产力

在不少业内人士的观察中,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目前,金融业正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助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积极丰富产品服务体系,全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们将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在今年3月11日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服务新质生产力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积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将全力支持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证监会主席吴清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议上表示,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对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多家金融机构在近期公布了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成效。其中,工商银行聚焦于助力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2023年11月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建设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已在2023年末完成科技贷款余额超1.5万亿元;中国人寿构建完善多样化专业性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服务,截至2023年末已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存量投资规模超3300亿元;新华保险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在2023年底投资余额约258亿元,同比增长43%……

针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服务,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文表示,要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优化未来产业的时空布局,聚焦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和地方产业规划,根据技术成熟度、市场发育度变化与各地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的差异,分阶段分梯次开展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同时也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推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引导资金支持未来产业企业创业和技术研发,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金融则是重要推动力量。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形态,在要求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外,还需积极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稳扎稳打推动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全力服务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对于如何激活新质生产力创新动能,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建议,优化间接融资机制。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惩戒的监管机制,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商业银行应强化自身产品创新,结合新经济企业发展特点,根据科创企业发展阶段,在授信、期限、额度、模式上进行分层差异化设计,不断创新丰富支持新经济企业的信贷产品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科技金融放在重要位置。”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表示,资本市场除提供融资外,可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建议发挥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作用,助力科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建议成立专业的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银行,为科创企业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的中长期信用贷款,探索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模式。以高科技产品的知识产权、专利为抵押,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从多家金融机构公布的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成效来看,部分银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创新企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银行也能通过服务新质生产力,深入了解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而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有业内人士人为,新质生产力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金融服务模式在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上尚需继续发力,特别是需要探索定制化服务、投贷联动等新模式,并培育起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的专业人才队伍。

来源:人民网

 

又见变动!银行理财子高管调整频频!这家规模飙涨超八成,这家缩水过半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青银理财处获悉,该公司董事长王茜目前已离职;另从接近汇华理财人士处获悉,王茜现已经加盟汇华理财,具体任职尚未官宣。

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又一新动态是,2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公告称,核准张晓健上银理财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可以发现,从2023年至今,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层出现较为频繁调整现象。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粗略统计,自去年至今已经有杭银理财、南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等出现高管层大调整,高管职位涉及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等职位,且新上任高管多为母行体系内部升迁提拔,跨公司市场化招聘也开始出现。

自2019年5月国内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目前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运营机制逐渐成熟。这一新型资管行业主体在这近5年时间里,经历了理财行业“净值化”转型,以及2022年股债两轮杀跌引发的“赎回潮”,并由此引发的2022~2023年行业规模增长瓶颈。在进入“真净值”时代,银行理财子公司百舸争流的局面开始形成,行业格局变化加大。

银行理财子高管调整频繁

青银理财是由青岛银行出资10亿元设立的全资理财子公司,是2020年原银保监会批筹的唯一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也是全国第六家获批的城商行理财子公司。青岛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青银理财的产品规模与资产规模分别增至2226.00亿元和2347.70亿元。

王茜担任青银理财董事长一职刚满3个月,其任职资格才于2023年11月获监管核准。另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其他人士获悉,王茜在汇华理财的职务为拟任总经理,不过该任职消息并未得到汇华理财官方正式确认。

汇华理财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为10亿元,是国内第一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股权结构为:外方股东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出资比例为55%,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比例为45%。

除了前述青银理财、汇华理财、上银理财的出现了高管变动外,1月份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范华,自2月1日起任贝莱德基金董事长。

回溯过往一年,国内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迎来调整。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杭银理财、南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出现变动,涉及总裁、董事长、总经理等多个职位。

例如,2023年5月苑志宏的华夏理财董事长任职资格,同月梁冰的施罗德交银理财副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批,6月张洁的建信理财副总裁任职资格获批,8月谢岭南的南银理财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批,9月王晓莉的杭银理财董事长任职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新就任高管多以母行体系原来的资管等部门负责人为主,属于内部培养提拔。例如,杭银理财董事长王晓莉,此前担任杭银理财总经理一职超过3年。

3家银行理财子2023年年报出炉

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多,类型涵盖了6家国有大行、11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以及5家合资理财子公司,共计有3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

银行理财市场于2022年以来出现增长瓶颈。在经历2022年股、债两轮杀跌带来的净值回撤潮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客户的投资情绪偏于谨慎,2023年上半年理财规模延续了萎缩态势,一季度末理财规模降低至25万亿元附近。

“真净值时代,理财公司大有可为。”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部分股份行及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高,奋发进取,成为行业领头羊,形成了银行理财子公司百舸争流之局面。随着存款利率走低,银行理财规模有望较快增长。

目前,已有3家理财公司的2023年报出炉。数据显示,汇华理财规模同比缩水一半,贝莱德建信理财增长超80%,杭银理财规模微增3.88%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查阅汇华理财2023年下半年度报告发现,截至2023年12月末,汇华理财存续产品规模为242.54亿元,这个规模较2022年末的509.67亿元缩水一半。

具体来看,按募集方式来分的话,该公司公募产品共202只,存续规模约为242.513亿元;私募产品一只,规模约249.2万元;按投资性质来说,固收类产品为189只,存续规模为231.01亿元;混合类产品为14只,规模为11.53亿元。从穿透后的资产持仓情况来看,该公司固收类资产占比97.5%;权益类资产占比1.7%;其他类资产占比0.7%。

再来看贝莱德建信理财。截至2023年12月末,贝莱德建信理财存续规模约121.76亿元,较2022年末的67.4亿元增长80.65%,所发行产品均为公募产品,共计99只。

其中,该公司固收类产品共96只,存续余额为101.59亿元,占比83.4%;权益类产品两只,存续余额为18.55亿元,占比15.2%;混合类产品一只,存续余额为1.63亿元,占比1.3%。从穿透后的产品持仓情况来看,固收类资产占比82.9%;权益类资产占比11.9%;其他类资产占比5.2%。

杭银理财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其存续产品为569只,存续余额为3738.66亿元。这一规模较该公司2022年的3599.02亿元上升3.88%。

其中,该公司固收类产品数量为536只,存续余额为3715.69亿元,金额占比为99.39%,较年初增长0.91%;混合类理财产品为15只,存续余额为5.65亿元,占比仅0.15%,较去年初占比无变动;权益类理财产品18只,存续余额为 17.32亿元,占比 0.46%,较去年初缩水了0.91%。

廖志明认为,近几年,银行理财子公司行业格局变化较大,股份行理财公司成为第一梯队,大行理财公司普遍有所式微,部分城商行理财公司发展势头迅猛。纵观2023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信银理财、苏银理财等理财公司明显崛起,这与其相对市场化的机制及大力布局渠道建设紧密相关,也显著受益于母行积极推动财富管理转型。

来源:证券时报网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